現代茶德 文/圖 品真茶人白宜芳
神傳人的三才之學
本文經由深入觀察及古今對比,嚐試提出:現代人如何看待現代飲茶環境,如何面對繁榮快速、環境污染、風雨不調、人心不古、時代沈淪、道德下滑之下,古老而智慧、細緻而靈性的中國茶道,還有多少真實內涵與現實條件,能落實"神傳人—茶文化"的現代茶藝生活呢?做為一位現代茶人—如上游茶商、中流茶師、領導業者、資深茶人、文仕雅客、終身嗜茶者…等,尤其是茶道老師與製茶師父,身體力行,因應末世亂象中,該注意什麼?倡導什麼與堅持什麼?其一舉一動,甚至採造下來的茶葉、冲泡出來的茶湯,深深影響著每一個生命,也潛藏著對未來新時代的世局!
上古社會,半神半人文化,純任自然、無求自得,一切美好無庸談"德"。縱觀醫書記載:何首烏須清晨某時辰,由道德長者親採,其葯性完備具足,此時,人類開始談德、重德,比較現代,偷、盜、掠、奪天地間靈物珍材為己有,趕快變現賣好價錢才重要,現代人、現代社會德不德值多少錢一斤哪?現代人想喝上一杯好茶,與天地山河相交往,感嘆造物之神奇、敬畏天地之莊嚴,談何容易? 現代茶人必備現代茶德,刻苦銘心,堅持操守,待天地復明,萬物生機復育,新紀元美好的飲茶生活自是指日可待!
那麼,基點上肯定:人類的茶文化是神傳予人、點化人,創造了茶種,開啟了茶山焙製茶葉,從中國唐代興盛飲茶生活,千年來"茶"已深植人心,甘潤諸識,尤其是明代以降,得到民間文人商賈大力推廣,基本上中國人早已達全民飲茶、百姓皆茗的階段,從中國又自然的影響到日本、韓國、歐美及世界各地;所以,我們還要注意茶史茶法及根本的天、地、人三才之學
老生常談:天時、地利、人和,茶道難學,也是因為其內容廣博、內涵深奥,無修行或靜心根底的人是難窺其全貌的!對現代人來講,"茶"是驗證自然之味與自然之氣的標竿,其清虛空靈之境,似乎是上蒼賦于人,透過辛勞與苦澀的過程,再度重返"神"的懷抱,體會"神性"百分之幾的美好!但其中三才缺一即有損抑而嘆憾!(往後再探討細節)
如繁星浩翰的歷代茶事茶法
中國歷代飲茶、製茶之基本茶法各各不同,比較明顯的轉捩點大約如下:
1.
神農嚐百草:在半神文化上古社會,神農氏通經傳神,確立中草葯與茶茗之應用。
2.
漢代茶法初備:經夏、商、周,漢代在飲食文化上,已大體應用自如。如蒸、炒、芼、醃…等。
3.
唐代古典華麗:在宮廷與僧侶間,流行團餅,碾磨鼎煮,末茶法之極盛期。影響日本末茶道。
4.
宋代文風頂盛:由朝廷轉向士大夫,盛行餅茶,研膏細抹,流行茶碗點茶。影響日、韓。
5.
明代壺泡瀹沏:朱元璋下令天下廢團餅,明代社會飲茶普及民間,紫砂壺開始流行。
6.
清代烏龍普洱:清初發明烏龍、普洱、等亞醱酵、半醱酵之現代茶類,清中期烏龍、普洱、紅茶等進入全盛期,紫砂壺精練泥料、小壺泡開始盛行,為現代茶藝的搖籃。影響日本煎茶道、歐美下午茶。
7.
民國30年〜70年:因中國戰亂,又加上文革破壞,中國人難享受細緻飲茶生活,為現代茶藝過渡緩衰期,因畢竟沒有直接破壞茶山、茶種,只是抑制與阻隔!
8.
1980年迅速下跌:大量農葯、化肥引入,大規模破壞山林,以增加茶產量,結果茶質迅速下滑,一年不如一年,近來更是,風不調、雨不順,如今年春茶竟有冬味,中高海拔烏龍茶香氣弱,滋味變淡!近年來造成許多正反相生相剋之現象:
1.大量茶人覺醒,「茶」要有機耕作,並追求野生茶原料。
2.敗壞許多茶山,著名的凍頂茶、台灣知名的某某高山茶…等。
3.資深茶人—指茶齡在20年以上,愈來愈找不到好茶(比較昔日之茶),也愈來愈要求傳統工藝及原產地高質量的好茶。
4.烏龍茶手法近50年來,一變為清香、簡化的茶成品。普洱茶改為大量車間渥堆,迅速謀求陳化、老味的加工法。如上反動,近5年來,台北影響到香港、大陸、全世界,要求要自然醱酵、不經人工渥堆的野化普洱茶,對烏龍茶而言,充份醱酵的紅水茶,則被看好!
5.台灣是世界上唯一保留民國40年以前之古法烏龍手法製茶的地方。 據田野調查,最古老的有來自武夷山葯用茶種(白雞冠親戚),有200年承傳史;在台灣共計有「古安溪法」、「古武夷法」及「普洱法」等,大部份保留在文山茶山,少數在中南部,十來種老師父傳承手工釜炒茶,見證了台灣茶文化先民人文茶史精華。
7月3號,在紫藤廬的名茶探微饗宴第一場,台灣野生茶探微中,即將品賞與探索這一主題。
以上除了第8點_現代茶迅速下滑,已有相當程度脫離正統茶道軌跡之外,歷代茶種、茶法與飲茶觀念的興衰起伏,如以「神傳人茶文化」為確定不變的真理來看,似乎隱含說明了一件事實:「在不同的宇宙天體的神,安排了不同朝代的茶種與茶法,由原始簡單到繁榮豐富而多變!」這是個人首次嚐試的推論供大家參考! 現代茶人的茶德,其中是否含納歷代茶法的精髓,做為茶人基本的學養與胸襟?答案是肯定的!所謂高瞻遠矚,縱橫輻射千年茶史芳華。
悠閒空靈 是創造萬事萬物的契機
(一)、小小茶人氣定神閑
現代繁忙快速的社會,還有人閒情逸志去品茶嗎?還有時間燒水沏茶,慢條斯理、磨蹭半天嗎?答案是:大有人在!
在台灣,不但中老年人有,年青男女也有,小學生兒童也有!我們說,辦公室裡用馬克杯、飲水機沖茶者,是不用來學茶藝、茶道的,有很多人真的沒時間,但真的需要茶裡維生素、微量元素來平衡體質,做為生理上的需求,在茶人眼中,僅是完成1/3的茶事!
5月份在圓山台北故事館,欣見陳美蘭老師培育了幾位既可愛又神閑的小小茶人,泡茶姿態、表情不輸給專業泡茶師,那天評審的文大歷史系教授吳智和強調:「學茶的小孩不會變壞!」而茶業改良塲文山分塲的蔡右任說:「多好!從小接觸中華茶文化,個個氣定神嫻,氣質出眾!」根據調查,這些小朋友的媽媽最感窩心了,自從自己的小孩學會了安靜泡一壺茶,對母親的辛勞自然懂得體恤,言行舉止變得有禮有節,在家裡,能由小朋友泡一壺茶,雙手奉給爸爸、媽媽時,這種溫馨的天倫之樂,在時下是少見的!(大量的電視、電腦與社會風氣無形污染了孩子)難怪陳美蘭說:「我們看到了這群天真可愛的小孩真是不忍心,因為時代在向下沈淪,我覺得中國茶是上蒼給予我們人類最好的契機與禮物,透過兒童茶藝的競合,自然平衡小朋友的身心,也和諧了家庭的倫理!」(筆者意述,非陳美蘭原話)那麼,沏茶賞茶過程中,有什麼內涵可導人心正善呢?
(二)、從燒水沏茶 談茶席主副關係
現代人重視泡茶的「茶壺」,「茶壺」已不自覺成為茶席上的主角,珍之竉之,內在有質、外表飛亮,為眾所樂見,但縱觀清代以上茶史,如此有欠周全。
古代人重視燒水,其次才談茶碗或茶壺、茶杯…等周邊配件,若捨去"如何燒好一壺水",只講究"如何沏好一壺茶",在茶道上僅完成一半,究其原因是:現代燒水器燒到100℃開水很方便的錯覺造成的,古代茶經多處提到「"湯"無妄沸」、「候湯難矣!」事實上因古代生活暇閒多,物質條件較多自然物,用木炭燒水,燒到水分子細密振動,所謂將沸未沸,湯嫰氣足的最佳湯水狀態,如此一來,無論解析茶葉、溶釋茶湯,都將全面而細緻,並保留湯水中,該有的氣體、微量元素,如此美妙的"泉湯"入口即化,像喝汽水一般,活潑爽口,在泡茶過程中,套用現代科學,稱為「湯」的化學質感!
茶桌上過濾沖泡法的第二個難題是"注水",也就是如何沖水瀹沏,我們稱為「湯」的物理質感,說明注水時水流要穩定有力,呈圓柱形拋物線力道沏茶,才能泡出好茶來!
從拿到"一泡珍貴好茶"、尋覓一道佳泉、備好燒水用具、好好燒出嫰湯,再安靜、穩定的或沖、或灌、或淋的沏茶,融入茶葉色香味韻的韻律中,泡出第一道茶、品賞之,再泡出第二道茶、要求能與前泡相銜接,意即濃淡適中,切忌忽濃忽淡、驟香驟無味,…然後,沖茶至尾,或五泡或八泡有餘香,一切過程"鬆而不懈"、"靜心而中節",在前面已提到,從一泡好茶採製保存過程,到茶案上得體的沖泡、分享,倘若沒有知己茶友互動的人和,其雅興將降低,雖未損及茶道的完整性,因為可以自己與茶、與大自然互動嘛! 又假設當天有人和,但"天時"較差,如下大雨、空氣不好,所有具備好茶的條件都很充份,只因天氣差,落得香氣低靡、滋味苦澀的扣分狀態,所以天、地、人三才有一缺失立即損抑!
難怪有茶人說,一年只有幾天或幾次能喝到好茶,並非空穴來風,類如日本茶道所說「一期一會」!
野化、有機到污染•古法、紅水到現代
(一).凍頂茶的觀察:
民國73年秋天〜民國75年春天,短短不到兩年的時間,筆者在凍頂山學習製茶、品鑑山頭氣、購買凍頂茶、分類評比…等,結論有3點
1.印象最深的是到凍頂巷田溝、山崖邊,去採製沒人管的蒔茶,這原本就是凍頂山最古式的凍頂茶,從清初〜民國50年左右,品種不歸化,來源複雜,稻田、蔬果、茶園間作,自然有機到野化的規格,採製單株野化蒔茶,真有驚艷,如獲至寶的感覺。
2.相對的,有名的茶農在當時已成氣候,但來凍頂的時間已晚矣!因為民國60年〜民國70年是凍頂茶從高峰走向平順、漸衰的轉變期,如以民國74年春茶張萬枝茶農的成品,要好過75年春天張萬枝成茶約15%,同一茶農,同樣認真製茶,茶園大量的開墾,化肥、農葯漸漸引入茶園,茶質衰變,自然愈買愈感嘆,在喝不到民國70年以前的凍頂質感時,許多人轉向高山茶。
3.從有系統、可比較、可觀察的單一茶山學茶,是很好奠定學茶根基,其中人心不古,增產求利,發現茶山人為污染的嚴重性,筆者轉而走向採製台灣北部文山野生蒔茶,遂有兩年"野茶人"生涯。
4.從凍頂到高山到梨山大禹嶺,內行的製茶師有此一說:民國60年的凍頂相等於=民國70年的高山龍眼林 相等於=民國80年的翠巒 相等於=民國90年的梨山茶。
其實民國90年的大禹嶺也好,福壽山也好,這支世界著名的台灣高山茶王,也逐年在敗退中,民國94年的大禹嶺春茶要泡十泡水,得找生態管理好的,經茶師精製的上品茶,而民國86年的大禹嶺,卻很容易泡二十泡水!
(二)、坪林有機茶農的省思
今年5月1號,因茶藝班上課的需求,找到坪林漁光村王有里茶農有機茶園,來體驗採製茶葉的甘苦與技術。
據王有里的現身說法,他從小在家中幫父親做茶,當時也沒有電、沒有車道可通,一切自然純樸,自民國70,大家說要施肥、要打葯水可除蟲害,也不知道這是一項災難,到了民國75年時,他弟弟有一次用農葯時,不慎傷到自己而死亡,從此當哥哥的王有里,決心禁用這些毒物,並與茶業改良場人員研究、學習,如何由生物防治、自然天敵上下手,由整體生態來觀察、平衡,結果過了5、6年,學有成果,得到神農獎盃,茶園經7年以上不施農葯、化肥,不用除草劑等,漸漸恢復原本自然生機,如今,連有機肥都不下給茶樹,他說了一句簡單、有力的話:「不要"想"太多,不要"要"太多,大自然給予人們多少的茶,是固定的,人類因貪求,想讓茶樹多長一些葉子,結果付出很多慘痛的代價,而且又遺害子孫、禍延後代。現在我連有機肥都不想下給茶樹,因為,有下沒下,都長得一樣多!」—(筆者意述,非王茶農原話)
經台北都會人—大同大學茶藝班10位學生們,大太陽底下辛苦採茶,筆者手工翻菁、雙掌煱釜炒茶,大家都收獲非淺,也對自己製成的有機包種茶留下深刻印象:「好好喝的茶唷!」在本此大會上,也將安排大家品賞這不足一斤的實驗茶。
(三)、田野調查的古法烏龍
前面約略談到,台灣保有相當多的古法手製茶經驗,分散在台灣北部、中南部共約10-20位老公公、老阿嬤身上,現今瀕臨於失傳邊緣。
這些超過40年以上的各家各派承傳,最原始的200年前武夷葯用手工茶,是將茶葉順其植物天性而製造,修飾其苦澀,多次在煱釜中炒、揉,其結果是茶氣強、茶香幽而深入,耐儲藏、不退轉,從老茶人口述中得知,承傳古法連同茶種、茶園經營方式,都是完整一套有機式、野化的生態管理,古人在山中的觀察經驗,很自然得被現代工商環境所湮滅、遺忘!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綜合上述觀點與評析,我們認為現代茶人之德行建議如下;
(1)、茶園、茶山耕作,恢復古制,以整體生態為考量。
(2)、堅持有機茶、野化茶,尊重、敬畏野生茶,並加以維護野生茶資源。
(3)、在烏龍茶方面,前有古法(順茶性而製)、中有紅水(茶性與香氣兼得)、近有清香(逆茶性,取人想得之花菓香)三法,從深入到簡化的製茶法,有責任承傳教育大眾。
(4)、茶席衍茶、奉茶,核心問題在如何燒水、如何沏茶,識茶知茶、與天地人我相交遊,配備問題在美感姿儀、茶具形制、插花點景、茶藝空間、詩詞音樂、賞藝品畫…等等,主從關係明朗有序。
(5)、茶學深廣體系中,當掌握主軸精神的貫徹,習茶廣度的會通。以神傳人文化而言,探源野生茶,尋訪諸名茶的母樹資源、從中最能切入神傳文化的意旨。
若以天、地、人三才為經緯,以宇宙根本特性:真、善、忍為最高指導原則,無論涉及採茶、製茶、焙茶,或印證歷代茶史茶法,自能得茶心源,德澤溢於表而造福大眾。
2005年未來科學與文化大會上,特安排品真茶師五席,與專家學者、來賓貴客們奉上五種代表性的好茶,藉此與大家品品茶、提提神、甘潤身心下心得交流,記得提早預約登記茶座,每時段茶席五位,一場次僅容25位茶座。
最後祝大家有個美好而深遠的飲茶生活!
小小茶人與媽媽泡茶,溫馨而悠閒
筆者在1992年探訪雲南1700歲野生大茶樹